(通讯员:王朝婷 摄像:邬一鸣)4月16号下午,由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讲座(第二期)第一讲在商学院小报告厅圆满举办。本次讲座由教师发展中心杜雨津副主任主持,特别邀请了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笛箫演奏家、音乐理论家王建欣,为我校教师讲述“礼乐中国——传统中国人的礼乐观”,王建欣教授还带领其研究生在现场给大家献上了一场箫声琴韵的视听盛宴。来自我校各个学院、部门的一百多名教师参加了讲座。
伟大的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中国也被誉为“礼仪之邦”、“礼乐之邦”,可见礼乐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何为“礼”,何为“乐”,又何为“礼乐”?王建欣教授从音乐史的角度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
何为“礼”?王教授引经据典,讲述了“礼”的含义及其发展。《说文解字》提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礼”和祭祀仪式是密切相关的。王教授引用了《荀子》中一段话,对“礼”的起源做了进一步的解释,“礼,其实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供求的动态平衡”,并结合当前的护林、休渔等环境政策阐述了“礼”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他引用了《左传》和《礼记》解释了“礼”对人的约束、规范作用。王教授将《论语》中经典语句“礼之用,和为贵”中的“礼”解读为一种“和气”,一种和睦相处。
何为“乐”?王教授讲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乐”的第一个层次,即“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这是“乐”的第二个层次,即“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毛,谓之乐”,这是第三个层次,即“乐”。古人将赏声、赏音、赏乐分别对应“小人”、“庶民”、“君子”三类人的欣赏行为,因此,“乐”乃君子所好。虽然如今这种对应已慢慢淡化,但我们必须肯定音乐对人情操陶冶和修养提高的重要作用。
将“礼”和“乐”结合就是“礼乐”,古代社会治理强调“礼、乐、刑、政”,王教授说,“若一个社会‘礼、乐’先行,在国家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这也显示了礼乐对人教化的重要作用。
在对礼乐做了深入的阐释后,王教授又向大家讲述了古代音乐的“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并图文并茂地对每一个“音”的代表乐器做了详细的讲解,使大家受益匪浅。
最后,王教授带领自己的研究生进行了古琴和箫的表演,演奏了名曲《流水》、《梅花三弄》、和《广陵散》,现场教师沉浸在在美妙的箫声琴韵中,讲座也随着弦音静止走向了尾声。
更多精彩传统文化教育讲座请关注教师发展中心主页http://jsfz.nanka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