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群:我所理解的史学之美

点击查看原图

南开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孙璇)4月14日下午,由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美育大讲堂系列讲座之“我所理解的史学之美”在津南校区旅游与服务学院一楼报告厅举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立群结合其亲身经历与生活感悟讲述了他眼中的史学之美。

孙立群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现任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受邀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先后主讲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李斯和春秋时期越国谋士范蠡。

孙立群首先提出史学为何美这一问题,并以自身体验做出了回答。孙立群自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后入职工作,重点负责南开大学的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年复一年,乐此不疲。他说道:“回想以往的生活,其乐无穷,这不就是美吗?”他还说,“美是因人而异的,这一点放在任何学科都可以讲通。当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志向相契合,与自己追求的价值观相一致,就会产生由衷之美。美在人生有意义,美在生活有趣味。”

对于史学之美的具体理解,孙立群提出史学“四美”即智慧之美、实践之美、探讨之美和表述之美。

“读史明智”。孙立群讲到历史的意义不仅是一个事件和一个时代,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盛宴。学习历史便是一个智慧交换和分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得以从与先贤明哲的“交流”中得到可以为今天所用的理解世界的方式、眼界与胸怀,从而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同时,学习历史也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国情。他用十五个字概括了历史上下几千年来中国国情的基础——“家天下,化家为国。家国同构,人治社会。”学习历史,深入思考历史上人们对君主的“道德”制约与兴亡周期律会对今天的国家与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由“读史”出发,他还提到了“读史之乐”。古人读史的乐趣一在于寄托精神,二在于寻求无可奈何之境的解脱。而今天人们读史则应该看到读书的好处,将书读透,并且要借此找到人生的乐趣,不应因一叶障目或过分消极而造成极端情绪的产生。

史学接地气。研究历史一般分为两个路径:庙堂史学与大众史学。孙立群说道,进入央视百家讲坛让他发现了学科进入社会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想让史学生存与发展不能离开社会,不能只在书堆里待着。他提出大众化是史学的生命,学科水平不会因与社会接触而降低,而且社会需要历史并且这种需求的热度很高。他说历史是无国界的,今天人们对历史的领悟也是出乎他所意料的。从曾经办讲座与听众的交流中,他看到,人们更多听到的不是政治,而是历史中有新意的东西。

研究须创新。孙立群说,学习历史要坚持正确方向,保持清醒头脑,为社会提供正能量。联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提升问题意识。同时也强调历史学习见仁见智,不可以走教条主义的道路。他还特别强调了社会史研究的重要作用,社会史研究在选题方向上实现了三大转折:由精英的历史转向普通民众的历史;由政治的历史转向日常生活的历史;由一般历史事件转向重大社会问题。

 语言应生动。孙立群首先细致分析了自己的关于范蠡与西施关系的“暗恋说”,并以生动的语言、幽默的风格向观众讲述了范蠡对西施充满浪漫色彩的暗恋故事。他进而引出他的观点,讲历史不要书呆子,如果真的不敢越雷池一步,讲出来的历史也是干瘪的。他主张,讲历史要先学会讲故事,研究历史不能离开材料,但历史也应有想象力,讲历史则也要像讲故事,富于魅力,让人获得启迪。

在讲座之后的学生提问环节中,孙立群对学生选择历史阅读书目提出建议:从轻松易懂的书读起,逐渐深入,然后再接触较艰深晦涩的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最后达到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