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郝静秋)4月18日,国家级教学名师顾沛教授在八里台校区永泰红磡馆带来了一场题为“数学文化课的美育功能”主题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主持会议。
顾沛在讲座一开始谈到,数学文化课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虽然也以理论知识为载体,但并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教授数学思想、改善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为培养目标。
心中有数 从简入手 重在思考
针对数学文化的亮点,顾沛解读了其中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他表示,学习数学要做到心中有“数”,问题里如果有数字,心中就要有数字,如果没有数字,就要进行适当量化,产生数字。其次,化繁为简,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再回到题目上,产生质的飞跃。顾沛强调,给学生上课,最重要的是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不要把问题讲透,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上升到新的学习境界。
数学的“五种美”
顾沛在讲座中举例说明了数学的多种美,他介绍到,数学有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世界分化复杂,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曲折反复,但是当我们用数学公式去表达世界的时候,例如牛顿力学的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又是非常简洁的。人类关于对称的含义非常广泛,这个概念绝不是静止的,它要比其通常的含义普遍很多,而且适用于一切的自然现象。因此对称是美的,对称的缺失也是美的。数学可以把纷繁复杂的东西理出统一。四季轮转、心脏有规律的跳动等都可以用数学上的周期来研究,这反映出数学的统一美。而数学和谐美的典型代表则是人们追求的“黄金比例”,奇异美就像斐波那契数列一样,仿佛向日葵种子的排列,对数螺线,有序排列,展现出一种异常的魅力。
数学文化课的美育功能
“优秀的教师,不局限于只讲知识,还应道出知识中的美丽,讲出它的本质与高度。”顾沛强调,数学之美不是人人都能感知的,更不是每个人天生都能感知的。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可以涉及一些丰富的话题,设计适当有趣的情境,通过探究式的教学启发学生,领悟数学的魅力,体会知识中蕴含的理性思维,提高数学素养,帮助学生逐步感知数学之美,促进他们自身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这是数学文化课的美育功能。
教育的目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校教育渠道是课程教学,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作为一门公共教学课,被列为南开大学首批示范核心课程之一,其教材均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校内刊物《数学之美》,还有“数学之美论坛”都受到广泛欢迎,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数学文化类课程十多年来在中国蓬勃兴起,是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课程建设方面特别是科学类通识课程建设方面的一个重大成绩。在科学教育通识课程中,数学文化类课程是目前我国高校最具规模、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课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