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国家基金青年项目申报交流会于11月21日下午两点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生命科学学院新生物站报告厅成功如期举办。本次交流会吸引了学校及附属医院200余名青年教职工与博士后到场,培训现场座无虚席。主讲人就青年立项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阐释,并于现场观众交流与讨论。
此次交流会旨在提高我校教师国家自科类项目申请的立项率,切实提高我校2019年度国家基金青年项目的申报质量,解答立项人的疑问。科学技术处处长孔德领教授、生命科学学院杨志谋教授以及化学学院郭东升教授应邀成为本次交流会的主讲人,就青年人员科研道路成长规划以及申请书撰写与评审等方面为观众带来精彩报告。
孔德领从学校政策出发,详细阐述了我校目前对青年教师、博士后的资助政策以及附属医院融合基金的政策,并从青年教师的成长角度给出了建议。孔德领建议青年立项申请者需要用大量时间读大量文献来寻求立项依据,此后方可动笔题写申请书,同时强调科研过程需要多交流多合作,并期望后期附属医院和学校资源互补互用,19年国家基金申请取得更好的结果。
杨志谋作为国家杰青、优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就自己作为青年立项者的角度谈了几点体会。他认为,“创新点”是基金申请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而融入所在的科研团队中并与团队成员多交流,则是能找到具有“创新点”的切入口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他多次强调了广泛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交流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国内外学术会议参会人员、团队成员以及学生。除此,杨志谋还强调了基金申请过程中坚持这一品质的重要性,“一件事情坚持十年二十年,一定会成功的”,鼓舞了交流会现场的青年学者。
郭东升从立项前期准备、立项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为到场观众系统地进行讲解。他认为,在撰写前需提前构思,注意“意义、可行性、特色”三点;撰写过程中,“研究内容”部分需要注意配研究思路图和文字详细,“立项依据”部分要重点突出,可通过改换字体颜色完成。他还强调“摘要”和 “关键词”的重要性,这两个地方需要申请者特别注意。
本次交流会反响良好,结束后大家积极提出自己在青年项目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讲嘉宾都一一进行解答。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杜雨津表示,今后类似的交流会将走向常规化,以满足广大教师群体和学者的需求。
据悉,12月将安排后续四场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申请培训,按照相近学科进行划分,邀请各领域的专家为到场各位青年学者在申请书内容方面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欢迎大家关注并积极报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