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学习”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金钥匙”》2013年第7期(总第122期)

  “教会学生学习”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金钥匙”

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郭广生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长期以来,在“重教轻学”、“以教师为中心”等观念支配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普遍强调与注重的是教学教法的改革,相对鲜有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科学与学习方法改革”的关注与重视。在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既要解决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更要解决学生“如何学、怎样学得更好”的问题。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并创造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诸多教育家都在自己教育论述中提到了类似的观点。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到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核心内涵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中国教育学家叶圣陶早在1922年就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使其自身需要,不待教师授予的观点,之后更将其凝练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法国著名学者埃德加·富尔在其著作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就是要通过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本质内涵、掌握适合自身和专业领域的学习方法以及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这三者也正是学习科学的研究范畴。开展学习科学的教学研究与服务,也是为了改善学与教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环境辅助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

30多年来,在学习科学的教学建设方面,各个学校进行了扎实入微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全国数百所高校,为了促进大学生学习与成才,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开创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观”的大学生学习与成才指导工作,先后开设了大学学习论、大学学习学、学会学习等课程,许多高校将这类课程纳入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有的高校还将这类课程列入了面向全校所有大学新生的必修课。林毓锜著《大学学习论》(1987年出版)被收入《中国教育百科全书》(1991年出版),至今出版的这类教材有几十种。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已经出版三版,印数达29.3万册;由桑新民教授主持的“学习论”课程和由李丹青教授主持的“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那么,这次教指委换届新创建的“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未来将要做哪些工作?怎样开展工作?我想,还是要深入研究学习科学的基本规律,努力把握教学与学习的基本要素,全面建构教与学的优质环境,通过课程引领、教学互动、技术保障,实现学习科学教学所倡导的“教会学生学习”之目的。

第一,以“树立学习观念”引领学习科学课程的规划

学习科学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源自人类的内在需要,是思想认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体;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史记·秦始皇本纪》: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因此,学习科学的建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形成良性的内趋激励,将学习作为一种生存需要。在学习科学课程的建设与规划的过程中,要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观念方面实现以下五个转变: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被动学习观向自主学习观转变;从狭窄的知识学习观向广义的全面学习观转变;从阶段学习思想向终身学习观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通过观念的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之以学习方法指导、学习环境建构,实现“教会学生学习”之课程目的。

第二,以“拓展学习方式”推进学习科学课程的建设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为基本特征的方法拓展。具体来说,自主性学习是基础性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一种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是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是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有效方式;合作性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构成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他们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和学习价值取向,相互之间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因此,在学习科学课程的建设方面,应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拓展,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使不同学习方式之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促进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第三,从“建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科学课程的效果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武法提认为,学习环境的要素不仅仅是支撑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而且还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非物质条件。学习环境是一种支持性的条件,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而创设的。学习环境又与学习过程密不可分,是一种动态概念,而非静态的。它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通过建立学习科学课程的信息资源、认知工具、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支持自主、探究、协作或问题解决等类型的学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另外,在发挥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时,还要注重四个结合: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教师主导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双边性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和学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也就无所谓教。学习科学课程虽然是以“学生”和“学习”为切入点的课程,但是同样不能离开教师的“教”。要通过合理的课程规划、内容安排、环境建构,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教”促“学”,“教”“学”互动,从而学会学习。

在教学手段中,要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以其新颖、多样、生动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动机及引起注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和平板电脑等网络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并且对当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在学习科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网络技术,并辅之以营造适当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

在研究范围上,要注重学习科学教学与专门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开设大学生学习指导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学习创新指导,可以使大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受到学习方法方面的系统训练和指导,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困惑,掌握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方法。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不同课程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将学习指导渗透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科教师的共同参与,共同开展学习科学教学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学好本学科课程及其相关课程。

在服务学生方面,要注重实现共性培养与满足个性指导的有机结合。大家知道,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自身素质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研究不同学生的特点、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长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另外,为了使学习指导常规化、制度化,有的高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学习指导机构,协调各方关系,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因此,我们教指委也将探讨这类学习指导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从学校工作的层面着手“教会学生学习”。

学习科学教学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口,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有效办法。各校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创造出了不少优秀的学习指导教学方法,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本届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努力做好“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推进学习科学教学的课程规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研究与实践。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并通过与其他各个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合作,一起把“教会学生学习”引向深入!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3年第7期(总第122期).doc